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陈友华教授为我院学生作报告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12-26浏览次数:894

        2013年11月30日上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陈友华教授为我院学生做了一场题为《中国公益事业:现状、问题与反思》的专题讲座。

首先,陈教授开门见山引出公益的概念。公益即公共利益,指公众自愿参与,提供资源和服务,为公众利益服务。公益事业指政府之外的社会法人组织,为满足公众需要,实现共同利益而志愿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活动。公益事业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性、服务性、基础性、自愿性、民间性等特点。根据法律规定,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1)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3)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4)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紧接着,陈教授详细阐述了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中国公益事业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成长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兼具国际化因素与中国特色,先后经历了公益理念启蒙、公益行动探索、增进社会共识等阶段,浓缩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公益发展历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表现为如下五个方面:一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持续升温,以个人名义的大额捐款不断增多;二是民间公益组织大量涌现,公募基金和非公募基金的数量连年增长;三是积极参与公益正在由少数人的“专利”变成大众行为;四是公益事业发展环境有所改善,各级立法和行政机构在法治建设和体制建设上对公益和福利事业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各级党政干部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和参与程度有所增加,历经启蒙和多方面力量的推动,中国的全民性公益时代正在孕育之中;五是公益合作与对外交流取得成效。各级公益机构通过各种渠道,与国外和国际性公益机构和跨国公司等组织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交流,不仅吸收学习了他们的先进理念与良好经验,同时也广泛获得了来自国际性公益组织的资金和项目支持。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益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公益资源严重不足与配置不合理、政府定位不准、企业被动参与、公众知识缺乏与信任危机等方面。现代公益更强调平等与关爱,更强调组织化、专业化与职业化运作。对于政府而言,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政府监管、避免错位越位尤为重要。对于公众而言,增强公众对公益的真正理解,并自觉规范自己的公益行为,是公益事业发展要关注并努力解决好的问题之一。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公益事业的内容和发展重心也在变化。从传统的以社会救助为主向现代的社会求助、环境保护、社会政策制定参与等多领域的转型发展是未来公益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陈教授的讲座条理清晰、论述有力,令在场的同学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