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金课”,携手共创智慧教育美好明天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12-27浏览次数:3182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智慧教室,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有效提升智慧教育水平,我校于20181226日,举行了2018年中青年教师智慧黑板教学大赛暨智慧课堂示范课展示活动。

本次智慧黑板大赛的预赛,采用评量尺度统一、主观人为因素较少的人工智能评分方法进行。各学院参加过智慧黑板应用技术培训的教师,根据智慧黑板应用技术培训及大赛的要求,自行设计20分钟的微课,在学校新升级的智慧教室里,各自完成模拟教学,获得3次以上AI苏格拉底系统人工智能评分。各学院根据各位教师智慧黑板模拟教学AI苏格拉底系统人工智能评分报告的综合成绩,择优向教务处报送1名选手。经过上述预赛环节,最终有7名选手脱颖而出,晋级决赛。

为了帮助参赛选手进一步熟悉智慧教育技术,完善TPC教学设计,智慧教育软件供应方派出了强大的技术服务团队,进驻学校帮助选手们改进TPC教学设计;各学院领导也很重视,专门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与技术服务团队一起,全面指导参赛选手进行多次磨课。终于,7节精心打磨的智慧教育课堂示范课,在1226日的大赛现场得以精彩呈现。

本次教学大赛决赛的评分方式也令人耳目一新。创新地采用AI苏格拉底系统人工智能评分和专家评委、现场观摩师生评分相结合的评分方式,对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呈现效果,以及课件制作格式规范及创新性进行评分。

1226日下午,实验实训大楼报告厅,陈克军、谭忠副校长、教务处及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与全校500多名师生一起共同见证了这场大赛。选手们运用智慧黑板与信息技术生动呈现的智慧课堂,现场师生全体参与的互动评分环节,以及换场期间的随机抽奖等环节,都不断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每一位教师的现场授课都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技术融入教学的崭新的视听觉盛宴。

每一节展示课完成后,主持人邀请全场师生在1分钟内,使用互动反馈器,对参赛教师现场教学展示的呈现效果及课件制作水平进行评分,现场利用HiTeach系统统计全场观众的平均分计入总成绩(占比20%)。

其次,通过网络上传该节课的数据至IES教学行为大数据分析平台,AI苏格拉底系统随即对课程教学的“科技互动”和“教法应用”两个维度给出评分。“科技互动”评分反映了选手在评价教学展示的科技使用度,例如计分板、挑人、IRS、统计图表、计时器、推送、递交、抢权、抢答...等科技互动的频次、时间点,也据此数据经由AI苏格拉底分析后,计算出人工智能的科技互动指数。“教法应用”评分反映的是课程教学的科技融入教学程度,分析生本理念、合作学习、全班测验、智慧决策、分层教学等模式生成的师生互动数据,以人工智慧计算出教法应用指数。

与此同时,决赛现场特邀校内外专家7人担任专家评委,根据评分细则,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课件制作水平等方面进行纸质表格评分。参赛教师的最终得分即为人工智能评分(占比40%)、各专家评委评分平均分(40%)与全场观摩师生评分平均分(占比20%)的总和。

比赛结束后,浙江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张立新教授对大赛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充分肯定了参赛教师的精彩表现,鼓励更多的教师学习、掌握、运用智慧教室的先进技术来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最终,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许梦阳、音乐学院的王晓莹、康复科学学院的王怡悦这三名教师获得了大赛一等奖,语言学院的李瑞、美术学院的李敏、特殊教育学院的季筱桅和管理学院的梁子浪这四名教师获得了二等奖。

我校智慧教室建设高效推进,成果显著。从今年7月份开始做调研及方案设计,9月组织论证及开展全校首次智慧教育教师培训,11月完成项目招标、进场施工及技术培训,并完成智慧黑板大赛活动方案设计,11-12月组织预赛、协调布置赛场、选手磨课,最终在1226日完成全校首届智慧黑板教学大赛。

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揭开了我校深化教学改革,引入信息技术开展课堂革命的序幕。今后,如何在大量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变教学观念,积极学习、勇于变革,在信息技术的时代潮流中主动迎接智慧教育。

下一步,我们将尽快实现党代会提出的“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完成全校智慧教室的升级改造”的工作目标,同时将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与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引导与支持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智慧课堂的教学改革来打造“金课”,通过营造主动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努力使我校的课堂教学走在新一轮智慧教育的教学改革的前列,彰显教育教学特色,积极服务本科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杨枫、张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