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警官学院史炳军教授为我院学生作报告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10-29浏览次数:1380

 

2013年10月19号上午,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史炳军教授来我院学生做了一场题为《文化与人生》的专题讲座。
首先, 就讲座题目,史炳军教授开宗明义,解释说《文化与人生》是著名哲学家贺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所写一本书的书名,是哲学家贺麟撰写于抗战时期的一本论文集。书中每一篇文字都是为中国当时迫切的文化问题、伦理问题和人生问题所引起,并根据个人读书思想体验所得去加以适当的解答。他借用这个题目,谈谈文化与人生关系的理解,以期对在座各位同学的成长有所帮助。
 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文化”一词早已有之,《周易》“责”卦《象传》中所说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时期刘向《说苑指武》中有“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中国文化中,文化概念有不同的含义,它与天文相对应,指社会秩序;它与武力相对应,指文治教化;它与无教化相对应,则表征一种状态。以文化物,以文化人,以文化社会,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基本含义是文治教化。中国文化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实际上,文化作为一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他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
对文化概念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整理的是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他们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概念》一书中,对当时西方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作了梳理与辨析,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他们的概括:“文化由外层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这一综合定义确定了文化的符号传递方式和其历史与传统的构成核心,并强调其动态过程性,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活动的要素。
 我国文化学者一般把文化分为三个层级:一是表层文化(又称为物质文化);二是中层文化(又称为制度文化),包括风俗、礼仪、制度、法律、宗教、艺术等;三是底层文化(又称为哲学文化),就是人们个体和群体的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史炳军教授认为,文化就是人本质的外化,文化是思维方式,文化是行为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其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文化构成的多样性和文化建设的长期性。
关于人生,史炳军教授提出,人生的本质,就是实现自身的价值。人类最初有了意识,懂得了“为自己”,“为自己”成为人的初始逻辑;这也是人的第一层文化,人类所有进步,以及一切文明的实现都建立在“为自己”的逻辑基础上。但是,“为自己”同时也是万恶之源;“为自己”让我们不断地向着文明迈进,“为自己”也使全人类纷争不断。孔子说: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几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从为自己转向了为别人,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人们把为别人与为自己统一起来,形成了和谐社会。认识到他人的存在、选择社会化是人类智慧的表现,能否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了人与人社会结合的关键。
那么,文化对人的一生有怎样的影响呢?史炳军教授认为,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史炳军教授的讲座条理清晰,论述有力,情理交融,令在场的同学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