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高学德副教授为我院学生作报告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11-12浏览次数:1022

 

2013年11月9号上午,兰州文理学院师范学院的高学德副教授为我院学生做了一场题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的专题讲座。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精神世界的满意感却越来越低;通讯工具越来越多,深入交流却越来越少;认识的人越来越多,真诚的朋友却越来越少。针对这些现象,高教授引出了“信任危机”这一话题。2013年1月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调查显示,国内社会的总体信任却呈下降趋势。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具体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不信任,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中。
面对信任危机的普遍存在,我们应该相信谁,不相信谁?高教授根据对全国城市居民、农民等的信任强度(非常信任——非常不信任)和信任半径(自己人——外人)的一系列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盲信和怀疑成为中国人共同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中国人只相信自己人,不相信陌生人;相信金钱、权力和关系,不相信人格系统(人的品行、能力、道德)、亲属系统(血缘、地缘、业缘)和专业系统(科学、学历、同行评价)。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信任危机以及信任的偏差呢?高教授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封闭性交往环境的破坏。现代社会出现了信息不对称、交往匿名性等问题。二、社会共同体的缺失。传统社会建立在亲缘地缘等因素的联系上,到了现代社会,这些传统的联系已经淡漠,但是新的强有力的联系尚未牢固建立。三、随着现代社会物质发展国家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人的信任”本身也呈现出物质化和市场化的特征。四、契约精神未充分建立。
那么,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呢?高教授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要建设失信惩戒制度,巧用传统信任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重塑职业伦理,坚守道德底线。
高学德副教授的讲座条理清晰、论述有力,令在场的同学获益良多。